
用玻璃钢化粪池处理粪便污水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。最初化粪池作为一种避免管道发生堵塞而设置的截粪设施,在截留、沉淀污水中的大颗粒杂质、防止污水管道堵塞、减小管道埋深、保护环境上起着积极作用,一直延续到现在仍然广为使用。
但由于设计、施工、使用、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,致使化粪池出水各项指标均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:清掏时臭气熏天,且易发生沼气中毒事故;化粪池施工达不到设计要求,出水口形成臭水塘;有的化粪池严重渗漏,污染地下水;污泥结在池底,化粪池有效容积日趋减小,失去其处理作用等。因此,有关技术人员一直不懈地对化粪池进行改造,例如将普通化粪池改造成五格厌氧消化池、组合式高效生物化粪池,以及获国家专利的“生态公厕”等。生态节能型玻璃钢化粪池也应运而生。
将生态工程技术植入化粪池功能,是在改造后化粪池基础上,进一步采用生态修复技术,使粪便污水达到无害化排放。生态修复技术包括植物修复、动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。植物修复要针对不同污染状况的水体选用不同的生态型植物,如水生蔬菜、凤眼莲、浮萍、紫背浮萍、睡莲、水葱、水花生、宽叶香蒲等。该技术成本低,对环境扰动少,有较高的美化环境价值,能保持水体长期稳定,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其它生物的繁衍。作为维持重建水生植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稳定的重要机制,水生动物群落的修复是水体生态系统恢复的重要内容,包括周丛动物、底栖动物和鱼类修复技术。人们在观赏植物同时能看到水生动物,是生态修复的社会效益体现。微生物修复是目前最重要的污水处理方法。不仅可以直接分解污染物(甚至是毒物),而且对水体中其它有害生物(例如有害藻类)的防治具有显著作用。通过建立水草-水生动物-微生物共生体,充分发挥和体现生态修复的环境效益。 |